結 語
“畫像磚”,顧名思義,就是指印有畫像的磚,是采用繪畫、雕刻、印制等手法制作物象圖案的磚,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意義。
畫像磚肇始于戰國時期,到兩漢進入興盛期,南北朝時由于新的題材涌現,其繁盛程度不減兩漢,到隋唐時期則趨于衰落。盡管畫像磚在兩漢和南北朝時期都處于一種發展的
高峰,但表現形式、內容和重點分布區域都有很大不同,從而折射出當時社會狀態和精神信仰的變化趨勢。
根據現有考古資料,畫像磚主要用于地上建筑和砌筑、裝飾墓室,尤以墓室為主。兩漢時期的畫像磚墓主要集中分布于今中原及南陽、魯西南與蘇北、成都平原和陜北四個大的區域,基本以大塊空心磚為主。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像磚墓主要集中于南朝統治的南方地區,其中最為集中的區域就是今長江下游以南京為中心的周邊區域,這與南京作為六朝時期的都城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個就是漢江中游的襄陽地區。其他地區僅有少量、零星的發現。襄陽地區發現的南朝畫像磚數量多,類別全,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特點鮮明,對研究南朝時期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雕刻、繪畫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襄陽市博物館推出《天國之享——襄陽地區出土南朝畫像磚藝術展》,讓廣大觀眾對畫像磚有深刻的了解,讓襄陽出土的畫像磚不再被深藏于館間,發揮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