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 由十堰市博物館與黃石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度量與權衡——中國古代度量衡專題展》在十堰市博物館二樓開展,此次展出的度量衡相關展品砝碼、斗、升、權、尺等近200件,展期為一個月。



度量衡是中國古代計量的統稱,分別指日常生活中用于物體計量長度、體積和重量的計量標準。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農業大國,古代農產品交易量最大,量器產生最早。早在父系氏族社會,度量衡已成為農業文明的基礎。傳說在黃帝時代已經發明了以干支計日月;舜帝統一四時、節氣、度量衡和樂律;禹治水患,以人體建立度量衡標準,劃分九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初步建立了度量衡制度,形成了規范、系統的獨立體系。后經漢代的改進,完善,成立于典籍而被歷代遵循,直至清朝。社會發展是否健康,經濟運行是否暢通,度量衡是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技術保障之一,也是反映政治、經濟、文化的晴雨表。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度量衡視作行使統治權力的工具和象征。



《度量與權衡》展覽的舉辦,不僅僅是讓我們觀賞這些文物,目的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度量衡,了解度量衡背后的故事,了解中華民族璀璨的古老文明和祖先們的聰明智慧。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普及歷史文物知識,激發人們崇尚文化崇尚科學的熱情,對歷史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讓每一位觀眾能夠從中有所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