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保護
丁振東
摘 要: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A級旅游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本文著重論述了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保存現狀,列舉了其在古建保護中遇到的難題,同時也探討了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保護管理和未來開發利用的方向。
關鍵詞: 武當山 古建筑群 保護 開發利用
一、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概況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素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故名武當山。據史志記載,武當山古建筑始于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的五龍祠。宋、元兩代又在此山進行大規模的廟宇擴建,到明代達到鼎盛。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年(1412)動用江南九省錢糧貢賦,役使30萬軍民工匠,歷時12年建成武當山9宮9觀等33處宮觀建筑群。至此,武當山升格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古建筑群現存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長期以來,武當山的古建修繕從未間斷;但因資金問題,總是以金頂、紫霄宮等文物價值高、保存較好的景區為主,其他景區的保護則相對薄弱。多年來,武當山古建筑群因戰亂、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毀損嚴重,大量古建筑存在瓦件脫落、屋面漏雨、木構糟朽、墻體酥堿、開裂、傾斜等險情,其中相當一部分古建筑瀕臨倒塌。
二、武當山古建筑群的特點及保護意義
武當山現存建筑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武當山古建筑群歷經滄桑,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規劃嚴密,建筑杰出。
武當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的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局疏密有致。建筑設計的規劃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筑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筑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
2、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武當山古建筑群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是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巖廟,還是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3、道教建筑之瑰寶。
武當山道教建筑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有“北修故宮,南修武當”之說,其地位之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筑中是絕無僅有的。
4、反映出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
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鎏金,鑄件體量巨大,采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6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武當山古建筑群是祖先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瑰寶,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同時它也是中國明代建筑及道教建筑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明清建筑學和道教建筑學的重要史實,是古代匠人的藝術思維結晶,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損失或損壞會造成文化遺產不可逆轉的枯竭。故而做好武當山古建研究、保護,開發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對弘揚文化,傳承文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存在的不足
1、地方性法規體制有待完善。
法律法規是在遺產保護與開發中最有力的依據,是根本??墒菑奈覈F頒布和施行的有關法律法規來看,不足主要表現在相關法律法規不成體系,保護與開發缺乏依據、得不到保障,嚴重制約著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保護與開發所依據的法律法規除國家頒布的《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湖北省武當山風景區管理辦法》。這項管理辦法于1998年開始頒布,于2008年加以修訂,中間的周期是10年。迄今為止,仍沒有一部完整的、系統的針對世界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正式文件,特別是在古建筑群的修繕方面,由于沒有可參照的標準,導致修繕后對其檢驗時也無法對其進行合理的評估。
2、部分景區城市化現象嚴重,破壞了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景觀和諧。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道教圣地,武當山整體景觀的和諧程度對該地區的發展極其重要。目前由于無序開發景區,城市化的現象突出。主要表現在很多主要景區內的服務設施多,建筑無序且風格雜亂。武當山商業開發過熱帶來兩個嚴重后果。一方面游人的大量入住和使用產生的生活垃圾、廢水等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另一方面有些商業設施的建筑風格與道教圣地總體風格不相符,嚴重削弱了武當山的整體視覺效果,從而也弱化了其文化韻味。
3、景區的生態容量亟待科學規劃和嚴格控制。
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晚,相關研究也較滯后。根據調查及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就武當山的生態容量而言,游客密度以每10㎡不超過2人為宜,在加強對游客的教育和管理后可增加至3人。由此計算出武當山風景區景點瞬間最多可容納3000人,以周轉率3計算,武當山每天最多可接納游客9000人。但是旅游旺季的旅游人數遠遠大于這一臨界值。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武當山的旅游開發過度。
四、武當山古建筑群的保護及開發對策
?。ㄒ唬?、健全相關地方性法制體系。
規范化的管理,就必須要有法可依。實踐證明,世界遺產要得到良好保護,必然要以健全的法制體系作為保障。政府部門是行使國家權利的機構和組織,對政府的各級組織和機構在管理過程中的權利、義務、責任等作制度規定,最有效的無疑是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的法律制度。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賦予了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具體到十堰市武當山古建筑群而言,應結合20年的保護與開發經驗,盡早出臺一部完整的、系統的,根據武當山特區實際情況制定的法律法規體系。此外,還應該根據武當山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的前景,制定一部針對性的、地方性的、特殊性的法律法規和驗收標準,使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遺產保護有法可依,違法必究,規范化管理。
?。ǘ?、加強監管力度。
雖然世界遺產委員會每隔6年對遺產地進行遺產重新評估,但是對遺產的監管,應該建立完整的監管體系。如檔案管理、監測體系、量化標準,并定期組織專家、相關學者和社會公眾對遺產地的管理保護、開發利用給予評測,及時發現遺產地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不足,找到相應的方法予以應對。
?。ㄈ?、提高游客管理水平。
1、通過設置浮動的門票價格,來控制游客數量。門票價格和遺產地價值并不能等同起來,這些可多參照國外遺產地保護的做法。為了減少大量的游客對于遺產地容量的沖擊,管理者可以通過預約進入或者以提高票價來彌補保護的開支。并將收入用于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循環發展模式。
2、對景區內的基礎性范圍設置進行整頓。既要為游客提供便利,又不能破壞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過在必要的路段設置少量的攤點,提供必要性的基礎服務,如住宿、餐飲等,減少商品類售賣,把特產、紀念品等放置在景區入口的金街、銀街商業街區,并進行嚴格監督管理。
3、多提供引導服務,設置相關的處罰條款。古建筑群的開發不僅要吸引更多的游客,還要容納更多的維護景區基礎設施的工作人員。例如武當山景區的“小紅帽”對不文明行為可以及時制止,以免造成對遺產無法修復的傷害。對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應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
?。ㄋ模?、加強與高校等科研機構的聯系,積極吸納專業人才。
武當山古建筑群在管理和保護上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其保護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同時需要吸納和培養很多擁有跨學科背景的人才。通過加強與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論壇,分享古建保護心得,才能使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ㄎ澹?、結合武當山古建筑群,深挖非物質文化內涵。
目前武當山旅游開發多是圍繞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來進行的,對非物質文化元素不夠重視。不能僅以靜態觀光為主,還應注重挖掘其他非物質文化元素。例如:武當武術、道教文化、道教禮儀、武當山道樂、道教活動、朝拜活動、武當道醫、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還可以根據不同景區的特點和歷史發展背景,開發專題游活動,如八仙觀品道茶、五龍宮賞道樂、玉虛宮尋醫問藥、“中國漢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聽民歌等,讓游客的每一段旅游活動都精彩紛呈,獨具武當特色。
參考文獻:
1.湖北省丹江口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丹江口市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
2.湖北省十堰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十堰市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版。
3.孫珍:武當山古建筑群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研究,貴州民族大學;2014年。
4.稅曉潔:湖北:武當山古建筑群[J],風景名勝,200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