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古戰場遺址懸空臥佛造像保護工程竣工
來源: 時間:2019-03-13
釣魚城古戰場遺址懸空臥佛造像系創作于晚唐時期的一尊巨型石刻,為國內罕見的懸空臥佛造像。造像為懸空式造型,背倚山石,面臨絕壁,由巖上伸出的巨石形成一個天然的“殿堂”——巖檐。造像頭西腳東、背北面南,身長11米,肩寬2.2米,雙領下垂袈裟,頭為高肉髻,頭部兩耳間距1.8米,赤足,雙腳寬1.2米。距半山石崖開鑿的棧道地表2米,身下為一道高0.3~0.6米,深3~5米,貫通了整個崖壁的縫穴,由此呈現出造像憑虛而臥的奇觀,祥云籠罩給人展示了一幅佛祖漸漸升騰,飄然而去的“釋迦涅槃圣跡圖”。
由于千余年受自然環境、人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臥佛基體巖石與彩繪顏料層劣化嚴重?;w巖石主要存在殘缺、片層剝落、空鼓、粉化、起翹等病害,彩繪顏料層主要存在起甲、粉化及剝落等病害,且有加重趨勢,不僅影響了造像的觀瞻性與藝術性,還嚴重威脅著臥佛的安全。
2015年,在國家文物局、 重慶市文物局、合川區文化委員會、釣魚城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支持和幫助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懸空臥佛的病況、病因與保護技術進行詳細勘察、分析檢測及前期試驗研究,編制了《重慶合川釣魚城遺址懸空臥佛保護加固方案》。2016年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保護工程施工單位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屬設計施工一體化;監理單位是甘肅經緯監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懸空臥佛保護的最終目的是清除和治理現存病害,有效地防止和延緩臥佛的破壞速度,保證臥佛在目前保存環境條件下表面彩繪顏料層及基體巖石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最大限度地將懸空臥佛所賦存的歷史信息留給后人。懸空臥佛以現狀保護為前提,堅持最小干預性原則、可再處理原則、可識別性原則、再現文物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原則。2018年4月,懸空臥佛保護工程正式啟動,主要解決巖石基體和彩繪顏料層的保護加固的問題。施工單位施工前先進行試驗性保護修復,并對保護效果進行跟蹤監測和評估,確保保護效果和安全后,明確工藝流程,再全面實施。保護工程完成了懸空臥佛的表面除塵、脫鹽、空鼓灌漿、裂隙修補、殘缺修補、錨固、巖石加固、彩繪起甲回貼與粉化加固等保護工作。2019年1月25日保護工程通過專家驗收,26日正式開放。文物修復不單只是簡單的修補復原過程,而是不斷發現與解決問題的反復科研探索過程。施工單位把工程項目按照科研項目實施,保護過程中堅持開展試驗與科學的分析檢測,對保護后效果進行跟蹤檢測(保護前后硬度測試、色差對比、光澤度對比、顯微觀察、紅外熱成像、修補材料檢測),以及三維信息留取及局部殘缺部位的虛擬修復等。
目前懸空臥佛保護修復工作雖已完成,但絕不是其保護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臥佛的保護效果還需長期跟蹤監測及加強微環境的監測評估,持續監測病因、病害情況,及時采取預防性措施,防止或避免保護狀況劣化,把懸空臥佛的所賦存的歷史信息完整地傳給后代。
文章出處:國家文物局(姜凱云 孫延忠)